搜索隐私

前几天不知道听那位朋友说了一个事(记性不太好),大意说某人与某人相亲,那位男子长得极帅,女方最后google和百度了一下,然后发现了惊人的秘密。那位爷们天生就是一个交际狂,四处留情,劣迹诸见于网络……

昨晚上我搜索了一下我哥们的名字,发现一些他N年前做过的非常搞得事情,看得我眼泪都要流出来……

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还是走些正道好。大伙可以试一下在网络上输入自己的名字,或者自己常用的ID,手机号,看看都能发现什么。

--

PS:用百度搜索同样的中文内容,能搜出更多,内容也更惊爆!(只是这个例子,感觉都要比google来得多一些)

《论语》第5日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解释:治理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必须谨慎地处理政事,示民以信,要节省开支,爱护人民,需要老百姓服役的时候不能违背农时。

我觉得这篇解释的挺好,全文如下(链接为: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4&ID=31018&page=7):

现在有很多朋友可能认为古人读书没有什么政治目的,是纯属为了读书而读书的。即便不是如此,那也是为了考取功名,混个出身,以光宗耀祖。就算是有些人目标比较高尚一点,那最多也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广见识。总之,都带有明显的个人利益取向。其实这是不对的。

就以孔子所带的弟子来说吧,他们从学实际上多多少少都抱有政治目的。许多人师从孔子,是想从孔子这里先学好治国的本事,然后再看看将来有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孔子一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生们立刻眼睛一亮,洗耳朵的洗耳朵,拿笔的拿笔,赶紧把这句话记了下来。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心比心,非常正确地估计到还会有更多的人想走上仕途,为了将孔门发扬光大,使同学遍天下,多积累些当官的资本,所以还把这句话编入《论语》中,让更多的人成为他们的师弟或学生,拜倒在孔子的大旗下。

那么孔子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想有必要先做几个名词解释:句中的“道”是“导”的通假字,是领导、治理的意思;“千乘之国”中的“乘”音“剩”,是指四匹马拉着的兵车,在当时,它的数量代表了国家的实力,而千乘之国是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关于“敬”,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的解释很精彩,“它既是一种外在态度,更是一种内在情感,源起于巫术礼仪中对上帝鬼神的尊敬畏惧,而转化为生活态度和情感要求,成为人性塑造的一个部分”,在这里是指对政事带有一种对神般敬畏的谨慎态度;“信”,当然不是指“信仰”,而是指政治家与民众相互之间的信任;至于“爱人”,这个“人”除了“人民”的解释之外,过去还有一种解释说是特指“士大夫以上的官员”,这样就可以与后面“使民以时”中的“民”相对,但这种看法我觉得理由不甚充分,因为如果要选择相对的对象的话,我觉得“ 爱人”更应该与“信”相对,所以,我认为它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爱护人民而不是特指爱护官吏。

清楚了这几个名词,现在我们可以对整段文字作出白话解释了:治理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必须谨慎地处理政事,示民以信,要节省开支,爱护人民,需要老百姓服役的时候不能违背农时。

好家伙!孔子在这里一口气说了五个关键点,有点不太好记。怎么办呢?我且作这样的推导:

首先一条,当官嘛,要当得好,不犯错,那就要求工作必须细致认真。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不认真,能马虎就马虎,吊儿郎当的,那就别说当官了,当什么都做不好,这就是“敬事”。

其次,一个人官当得好不好怎么来判断呢?要看老百姓信任不信任你。唐太宗不是说过吗?“水能载之,亦能覆之”。要是老百姓背后都在为你这里贪污受贿、那里包二奶嘀咕,那你这个官就当不长。要是老百姓私底下谈起你来都是大拇指一竖,纷纷说这是个好官,那你这官就叫当得好。说起来容易,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只要你言而有信,说得到做得到就可以了。比如上任前施政纲领说得很漂亮,能不能执行?还有天天在电视上说反腐倡廉,能不能做得到?这都是“信”。

再次,老百姓会采用什么标准来判断你这个官当得好不好呢?也不多,就两条而已。

第一条是你自己是不是节俭,能不能做到清正廉洁。要知道,中国老百姓对这一点一向是特别看重的。一个领导,如果做到了节俭,是个清官,哪怕他治理的水平不怎么的,老百姓还是会四处说他的好。如果他管理水平很高,但是贪污受贿,生活奢靡,那中国的老百姓多半还是不领情的。这是中国文化特色。

第二条是你爱不爱护老百姓,有没有替他们着想。
在西方,官员多是各种利益势力的代言人,因为他们如果没有利益集团的支持,就不可能有钱参加竞选。中国则不同,官员虽也是投票选的,但多是任命式,它能超乎民间各种利益集团之外,追求一种整体的社会效益。这两种方式哪种好,我觉得谈不上,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里也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地方,我们只需知道它是中国文化特色就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回答什么是整体社会效益了。它只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你要爱护老百姓,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来考虑施政问题。这就是“爱人”。

最后一个问题:为政“爱人”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呢?孔子说了“使民以时”,告诫大家不要动不动就兴劳役,虽然有些工程可能做到功利万世,但也要爱惜民力,让老百姓能够有机会休养生息。

现在前后的逻辑关系就十分清楚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五点可是紧密联系着的,一环都不能少,不仅过去适用,现在也一样适用,它还不受组织大小的限制。譬如,大家无论是在学校当领导,还是在公司里当领导,都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孔子说的这几条,自己做到了吗?总之,孔子说的这一段,是儒家的施政要点,它在当时是有相当的进步意义的,即便是今天,也还没有过时,值得大家去好好考量考量。如果当领导的人都做到了,我想中国离盛世也就不远了。

《论语》第四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释1: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三番两次地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到自己的心了;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温习了吗?

解释2:曾子说: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一是我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有尽心尽力?二是我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实信用?三是我有没有把一些未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传授给别人?

《论语》第三日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释:孔子说:满口都是讨人欢喜的话,逗人喜爱的神色,这样的人的仁德是很少的。

网络选摘:“小弟以为以下这句最好:话说得很动听,脸色装得很和善,可是一点也不诚恳。这样的话就不是仁的表现了!现在看出来巧言令色四字所隐藏的言外之意了吗?对了!就是“一点也不诚恳”。所以孔子之意应为有目的、不诚恳、不合宜的巧言令色是不好的。”

链接:http://www.guoxue.com/gxrm/gxrm%200006.htm

《论语》第二日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释: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很少;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犯上作乱,这种人从来没有。君子要专注于做基础的工作,基础的工作做好了,“道”就会自然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啊!

我有这样一个理解:有子告诉了我们如何看人的一个方法,一个人若是有孝心,在兄弟姐妹当中相互尊重,爱护那么这个人基本上是一个好人。一个人怎么能成功,怎么样才算好人呢,就是做事要有大原则,例如孝敬,尊重师长兄长,诚信等等,只有把握、掌握了这些大原则,就有了成功的前提。

其它信息

链接1: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34648/

链接2: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4&ID=30756&pag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