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中隐藏的知识,每个组织都应该知道

每天下午放学接孩子,通常我们不会马上回家,很多家长带着孩子通常会在公园里玩耍,然后偶尔聊起,知道儿子同班同学有个妈妈是信基督教的。他每周五都会带着他的儿子去教会,她总是很担心孩子青春期的时候有各种问题,什么抽大麻,毒品的太多了。他希望通过教会让孩子能顺利度过那个阶段。 再后来陆陆续续的聊天当中,我们得知,他们家竟然有4个孩子,老大老二大学都快毕业了,老二很优秀上了芝加哥大学,老三叛逆些,不喜欢去教堂。所以老三也是最不开心的。她感叹说,老三不想走这条路,他想走他自己的路。 我说:走自己的路真的相当不容易啊。我们哈哈大笑。


然后问及周五教会都有什么活动?她说唱歌,讲故事,做手工,小实验什么的,然后大家坐着吃点东西。 阿仁周五一直有课,所以一直也没有去看看。这学期钢琴课结束了,所以这周有了空,我们也打算去看看。早先他们班另外一位同学已经去过了,喜欢的很。


周五去了之后,儿子也喜欢的很,问我什么时候再去。这不禁让我感叹教会组织的运作方式实在是很强大,甚至每个公司都应该好好学习。


小朋友最喜欢什么? 唱歌,跳舞以及听故事总是少不了的。所以到了那边大伙坐长凳上一起唱歌,属于基督的儿童歌曲。唱完一首发现今天来了新朋友,主持的阿姨真的很友善,一个个抱着小朋友问你叫什么名字啊,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然后向大家介绍这是我们的新朋友叫什么。然后大家喊孩子名字表示问候。 整个氛围很友善,很充满关爱和快乐的氛围。 小课结束之后,有个玩耍的时间,中间发生了件小事情。玩球的时候,有个小朋友把球拿走了,其他小朋友就没得玩了。然后儿子同学的妈妈把那个孩子抱在怀里,说:你不应该把球拿走,拿走了其他小朋友就不能玩了。 教育时即便责备也是传递出我们是爱你的感觉,估计人很难拒绝这份接纳吧。 后来我们发现来参加活动的,还有很多大孩子,估摸着应该上5年级,初中左右了。他们都是没有家长陪着来的。总共加起来大约20来个人。  他妈妈告诉我说,这里很多小朋友父母都是不信教的,但是他们也把孩子送到这里来,然后他们去做他们的事情。 结束后再来接他们。 我看那些大小孩也没有做手工,就围坐着的时候,大伙聊聊天,吃点东西。 


一个族群新到一个地方,生活总是比较艰难,有一群大家相信的人,聚集在一起,生活似乎就有了依靠。 周五活动结束后,让我有几个感触。  


1、传递爱意是每个人都应该向教会学习的地方。 因为没有人一直喜欢给我们唱反调的人,那样只会把你希望在你身边的人往外推,让他变成另外一个群体。 尤其是小朋友犯错,这边人指责他,他只能去找接纳他的组织。而有些组织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喜欢对方,对方很难辜负你的情意,即便不愿意大约也不会伤害你。这让我对爱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2、唱歌和讲故事有着巨大影响力,对人有着强大的教化、凝聚人、传播思想作用。 我们去了教会,教会当然希望你可以成为教会当中的一员。但是正面硬推销,估计没人喜欢,甚至要逃。 但是宗教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把他们的思想全都融入到唱歌和故事当中去。 想想我们有时候开心的时候,就像唱两句。唱什么呢?肯定是我们熟悉的歌。我们会因为我们这样做,产生认同感。他们说服就藏在了唱歌和故事里面。  


我在跟老婆谈到这一段的时候,老婆说,那儿子以后周五都上课,就去不了了。我说我也没打算经常去啊。青春期交友,面对社会压力,学业压力的问题就又提上来了,那该怎么办? 如何解决这个信仰的问题?我们自己又不信。 我跟老婆说,其实我们也是有信教的。我们信的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我们信的是知识改变命运。 老婆恍然大悟,说自己初中之前一直做噩梦,什么在后来追我之类的。后来政治课老师跟他们说:世界是物质的。然后在梦里老婆就说世界是物质的,那些妖魔鬼怪就再也没有来了。 再说到故事教化人的时候,老婆说自己初中一个人在学校里,一个月才回一次家。每周日上午他是学习,下午就看一本书《简爱》,她从简爱里面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女孩子如何自尊自爱等等。  我记得也有人说过,金庸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普及了中国的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侠的道德教化。 我觉得一点都没错。


我自己的感觉是我们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挑战。 有时候我们觉得很难,根本没有路径和方法到达那里。 但是我们思考的起点,想想要怎么办,大脑要组织起材料,肯定是我们大脑里面已经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东西就是我们已经接触过的内容,不管是故事还是唱歌里面的东西。所以如果我们信仰知识改变命运,那时候可能我就会试着从书上找方法,在知识当中寻找力量。


3、完成功能的需求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到客人。 教会能吸引到人,我理解的是满足了现代人可能需要帮助的需要。 尤其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能有一个有很多好人的社群,人就不会那么孤单。这个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其次呢,刚好教会又提供一些小朋友的活动,有点帮忙托管孩子意思,又同时起到一个无形教育的作用。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满足功能需求几乎都是第一位的。而教会就是很厉害的抓住了这一点,吸引到了人过来。人来之后,教化便润物细无声产生作用。


不过话说回来,我自己不信教估计也很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就算我们信仰知识,信教去学帮助别人,能和善良的人在一起又有什么不好呢? 基督教当初创立到现在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变化,也许更多的变化就算满足人社交,奉献的需求。 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奶爸在纽约):教会中隐藏的知识,每个组织都应该知道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