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单反,微单已经很流行了,当然手机拍照更加的流行。不管怎么样,照片除了帮我们记一些别人的名片,吃饭打卡,晒娃,到此一游之外,我们在使用相机再想拍点什么的时候,向往大师的路再往上走一点的时候,难度就不是一点两点了。
而在这之间,我记得我拍了真的很多很多很多的糖水片,以至于我后来都比较抗拒拍糖水片,因为我知道我以后再也不会看这些照片。
比如这些:
后来我记得自己看了一本荒木经惟的书,应该叫什么天才的写真术什么的吧。让我觉得摄影还可以这样,书里面讲到一个构图比较槽糕的照片,但是每个人都很喜欢,因为照片里每个人都在笑。
后来我对照片的理解也经历了几个层次,不知道以后会在那个层次。 看完天才的写真术这本之后,我理解到摄影原来是可以拍摄一种情绪,一种状态。这些情绪或者状态,可以是悲伤的,也可以是开心的,也可以安静的,也可以是回忆的,也可以是搞笑的,也可以是童趣的。
也就是说你不管怎么拍,你需要在主题,主体的基础上,尽量大的层度上把一种氛围展现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摄影教程不厌其烦的讲:keep it simple。 简单的作用不在画面干净整洁什么的,而是做到重点突出。我个人认为放大重点的应该要在保持简单之前。
再后来我也了解到很多照片,除了氛围情绪之外,还有很多故事。很多人一看这个照片就想知道,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种强烈激发好奇心的照片通常情况下都非常的吸引人。这也是一种拍摄的方向。 相较于拍摄情绪和状态需要极强的专注力,拍故事则需要你对生活的敏感程度,你对生活细致体验的地方都会被展现出来,如果我们的生活太快,没有好好的想想,体会,品尝一些生活细节,很难把故事性的东西拍好。
再后来我发现我即拍不好情绪和氛围,也拍不好故事,翻看自己手机的照片,全是娃,也包括我们全家的一些这些年慢慢过来的生活状态,往回看的时候,我觉得这些照片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弥足珍贵。也就是说,很多照片会随着时间的沉淀,我们对其投入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展现出了不同的意义。 也就是说真的好照片,他需要时间。一个照片一年后觉得好,十年后还是很棒,那对个体来说,这个照片就是成功的。
当然早期的摄影,几乎很多人都会经过的坎就是想烧器材,构图,光线什么的学习,然后到了想表达的阶段,最后对生活的体验的越来越深,发现全人类都逃不开一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情感,英雄,历史(时间),这些说不尽的内容,着实让人着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奶爸在纽约):拍照拍了一段时间之后,没什么可以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