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跟相腾,理峰一块吃饭,途中谈及儒家思想,有少许争执,我自己也插不上话,决定好好复习一下<<论语>>。
每日一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两种解释:
一:
孔子说:人不但要学,而且要对所学的东西还要经常地温习,掌握之后,心里不是很高兴吗?自己的学问长进了,有朋友从远方来请教,自己心里不是很快活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学问,自己并不恼怒,不是可以称得上君子吗?
二:
作学问并同时代的人都向他学习(或作学问而得到同时代的人认同),不是很令人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作学问而声名远扬),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知道也不生气(作学问而没有人知道也不生气),不也是个君子吗?
第一种是大家常见到的朱熹的解释,而后一种在网络搜索到的,可以看一下他为什么这么解释:“…… 这样,上下文意思很连贯,并有一个递进的关系,指作学问达到的三个不同境界:”人人知,有人知,无人知”,并指出作学问而没人知道,也没必要不生气,这才是君子。”
第二种确实在思想上很连贯,有道理。
PS:第二种解释的原文链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31021.html